北京市财政局为加强代理记账行业管理工作,出台“一项制度一套系统”,即“出台一项监管制度、建立一套管理系统”。 这是北京市财政局进行代理记账“四化”建设,以明确代理记账行业管理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是针对北京市代理记账实际情况出台的措施。
北京市代理记账目前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
一、 机构集中增长迅速
今年5月20日,北京市财政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县财政局对全市所有代理记账机构进行2008年度报备工作,以掌握基础数据。
经过数据报备,从1996年批准设立第一家代理记账机构开始,到2003年北京市下放代理记账审批权,共批准设立的代理记账机构近400家。经过5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代理记账机构已经达到889家。其中,代理记账机构最密集的为海淀区,共有191家,最少的为燕山地区,仅有1家。
从报备数字上分析,北京市代理记账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区,城区代理记账机构占全市代理记账机构比例高达74%。据北京市财政局会计处相关人员表示,北京市代理记账行业近年来增长的速度一直很快,机构数量以每年100家以上的速度增长。因此,此次报备得出的数字仍是很保守的,若加上未参加报备的机构,估计北京市代理记账机构将达到上千家。
目前,就北京市代理记账的情况来看,该行业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但缺乏业务指导和后续管理。
针对这一情况,各个区县财政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把好审批关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指派业务骨干专人负责代理记账机构的审批工作;二是在审批工作中能够坚持依法审批、严格标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开展工作;三是积极完善相关规定,制定了严格的内部规范,创造性地建立了符合本地区实际工作的各项代理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等。
二、 日常监督管理问题突出
这几年会计管理改革发展很快,会计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会计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会计管理环境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给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第一,在代理记账机构中存在大量异地执业的情况。远郊区财政局所审批的会计代理记账机构,注册地虽在远郊区县,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郊区县单位少、委托人少等实际情况,很多具体业务发展在北京城区,存在大量的异地执业问题。
第二,代理记账机构因管理不完善,普遍存在基础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完整的情况。代理记账机构经过审批后进行执业,其中,机构的信息变更主要依靠每年的信息报备工作。但是,部分代理记账机构不按要求参加信息报备,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本地区代理记账行业的基本情况。
第三,目前对代理记账机构还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手段。对于拒不参加信息报备的机构,只能在区、县财政局网站上予以公告,影响面小、处罚的力度不够大,不能引起代理记账公司足够的重视。
第四,随着代理记账机构的迅速增多,提升对代理记账的监督检查已迫在眉睫。代理记账机构数量增长较快,已超过相对应的业务增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各区县监管部门对机构的执业资质监督检查缺少法律依据,同时也缺少相对应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第五,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机构反映代理记账机构间没有沟通交流、信息不畅、彼此了解不多,提出了建立沟通渠道,甚至需要组建行业协会等要求。
“出台一项监管制度”将着力形成北京市统一的代理记账行业监管规范性文件、包括审批制度、后续管理、监督机制、退出机制等内容,使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有法可依;“建立一套监管系统”则依靠现代化手段,不断夯实基础工作,形成数据库管理,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规范。
全球华人中小企业协会声明:本文转载自中国会计报,协会网站转载的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对文中
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